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部分上、下唇鳞有唇窝;泄殖肛孔两侧有退化成爪状的后肢残余。
描述依据标本 海南海口3幼,广西龙津1幼雌。
形态描述 最大全长(3170+386) mm(贵州爬行类志)。
头颈部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,头侧有一条黑色纵纹从鼻孔始,经眼前鳞、眼斜向口角。眼下亦有一黑纹向后斜向唇缘,下唇鳞略有黑褐斑,头部腹面黄白色,体背棕褐色、灰褐色或黄色,体背及两侧均有大块镶黑边云豹状斑纹,体腹黄白色。
头小,吻端较平扁,吻鳞宽大于高,背面可见;鼻孔位于鼻鳞背侧,鼻间鳞长度不到宽度的1. 5倍;其后为一对较大的前额鳞;额鳞成对;眼中等大,瞳孔直立,椭圆形;眼前鳞2;眼上鳞1,较大;眼后鳞3或4;眼下鳞1;头顶、颊部、颞部均为较小的鳞片;上唇鳞11-13片,第1, 2上唇鳞有唇窝;体鳞光滑无棱,颈部54-64行,中段64-72行,肛前40-44行;腹鳞窄小,255-263片;肛鳞完整;泄殖肛孔两侧具爪状后肢残迹,尾下鳞63-71对。
描述依据标本 海南海口3幼,广西龙津1幼雌。
形态描述 最大全长(3170+386) mm(贵州爬行类志)。
头颈部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,头侧有一条黑色纵纹从鼻孔始,经眼前鳞、眼斜向口角。眼下亦有一黑纹向后斜向唇缘,下唇鳞略有黑褐斑,头部腹面黄白色,体背棕褐色、灰褐色或黄色,体背及两侧均有大块镶黑边云豹状斑纹,体腹黄白色。
头小,吻端较平扁,吻鳞宽大于高,背面可见;鼻孔位于鼻鳞背侧,鼻间鳞长度不到宽度的1. 5倍;其后为一对较大的前额鳞;额鳞成对;眼中等大,瞳孔直立,椭圆形;眼前鳞2;眼上鳞1,较大;眼后鳞3或4;眼下鳞1;头顶、颊部、颞部均为较小的鳞片;上唇鳞11-13片,第1, 2上唇鳞有唇窝;体鳞光滑无棱,颈部54-64行,中段64-72行,肛前40-44行;腹鳞窄小,255-263片;肛鳞完整;泄殖肛孔两侧具爪状后肢残迹,尾下鳞63-71对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栖居热带、亚热带低山丛林中,善攀援,可长期生活在水中,嗜昏睡,夜行性、杂食性,捕食时常慢慢爬行接近猎获物,迅速咬住后用身体缠绕绞死,并压成长条形,然后分泌唾液,使食物润滑吞食,可吃20-30斤重的山羊、鹿、麂、猪等动物,常食鼠类、鸟类、爬行类及两栖类。在印度北部及缅甸,蟒蛇有群聚冬眠现象。卵生,每次产卵约20枚,雌性有盘伏卵周围孵育的习性。寿命达25年以上。
国外分布
缅甸,泰国,越南,马来西亚,印度尼西亚(爪哇、苏拉威西)
国内分布
福建(诏安、云霄、漳浦、南靖、漳平、龙岩、永安、大田、永泰、闽侯、闽清、古田、南平)、海南(海口)、广西(龙津、大瑶山)、四川(青川、内江)、贵州(紫云、望漠、罗甸)、云南(橄榄坝、允景洪、陇川、盈江、勐养、孟连、勐腊、绿春、河口)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蟒肉细嫩可吃,脂肪及卵也可食用;皮坚厚,多用于制造胡琴、三弦、手鼓上的琴膜及鼓膜,也可制作各种工艺品,如钱包、皮夹、表带、手提袋等,美观耐用;胆可配药,治小儿发烧,蟒油经炼制后可治冻疮、烧伤、烫伤及皮肤裂开等,疗效较好;常为动物园饲养,以供观赏。